关注我!考研真题精选一、观点题1行政关系与行政执法关系[武大2007年研]相关试题:行政执法关系[武大2010年研]答:(1)行政关系,是指行政主体因从事行政治理运动包罗行使行政权的运动和基于实现国家或社会职能的目的所从事的公共治理运动而与行政相对人以及其他相关主体形成或因之引发的种种社会关系。(2)行政执法关系,是指行政关系经行政法例范调整后形成的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3)联系:行政关系组成了行政法的调整工具,行政关系受执法调整形成了行政执法关系,二者具有密切的联系。(4)区别:①性质差别。
行政执法关系是行政关系的执法体现形式,行政关系是行政执法关系的实体内容。行政关系是一种事实上的社会关系,具有物质关系的属性;而行政执法关系则更多地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具有思想关系的属性。②与行政法的关系差别。就二者与行政法的关系来看,行政关系是行政法的调整工具,而行政执法关系则是行政法对行政关系调整后的效果。
③内容规模差别。一般而言,行政关系与行政执法关系在内容规模上是基本一致的,但行政关系作为一种事实上的社会关系,在内容规模上要比行政执法关系更为广泛。
④形成的时间差别。行政关系是一种事实上的社会关系,往往先于行政执法关系的存在而存在。因为行政执法关系是行政法例范对行政关系举行调整和规范的效果,行政执法关系是对行政关系的反映。
2行政主体[华中农大2014年研;汕头大学2011年研]答: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享有行政职权或肩负行政职责,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对外行使行政职权且能够对外独立负担执法责任的国家行政机关和执法法例授权组织。行政主体具有以下特征:①能依法行使行政职权;②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③能独立对自己对外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负担执法责任。3行政规章[南开大学2010年研]答:行政规章是有关行政机关依法制定的事关行政治理的规范性执法文件的总称,包罗地方政府规章和部门规章。
地方政府规章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凭据执法、行政法例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部门规章指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治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凭据执法和国务院的行政法例、决议、下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规模内,制定的规范性执法文件的总称。
4行政相对人[南开大学2011、2004年研]答:行政相对人是指行政治理执法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即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小我私家、组织。行政相对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①行政相对人是指处在行政治理执法关系中的小我私家、组织;②行政相对人是指行政治理执法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的小我私家、组织;③行政相对人是指在行政治理执法关系中,其权益受到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影响的小我私家、组织。
5行政相对人与行政第三人[武大2011、2009年研]答:(1)行政相对人是指行政治理执法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即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小我私家、组织。(2)行政第三人是指因受行政权间接作用或约束,其权益受行政行为的效力辐射或影响,因而与行政行为有间接利害关系的行政执法关系中潜在的或表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3)二者的联系:①这两个观点的提出和确立,都是为了确立其主体职位,把他们从被治理者、听从者的职位上解脱出来,赋予其相应的权利,从而更好地掩护其正当权益,推动我国的法制建设。②二者都是行政执法关系的主体,从规模上讲都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都受行政权作用或行政行为的约束和影响,且都与行政主体形成了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4)二者的区别:①从实质特征看,行政第三人与行政行为有间接的利害关系。即与行政行为的效果有利害关系,同时,行政第三人受行政权的间接作用或行政行为的间接约束;而行政相对人与行政行为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他受行政权的直接作用或行政行为的直接约束。②从形式特征来看,行政第三人是“表示的”或“潜在的”行政执法关系主体,一般不能从行政决议书直接看出来,而行政相对人是“显着的”行政执法关系主体,从行政决议书上可直接找到。
6执法保留[南开大学2005年研]答:执法保留,是依法行政原则的内容之一,是指宪法关于人民基本权利限制等专属立法事项,必须由立法机关通过执法划定,行政机关不得代为划定,行政机关实施任何行政行为皆必须有执法授权,否则,其正当性将受到质疑。执法专属立法领域通常由国家宪法或宪法性执法确定,对涉及国家主权、国家基本制度、公民基本权利等事项,各国宪法或宪法性执法一般都确定为执法的专属立法领域。执法专属立法领域确定的规模大,可由行政立法调整的规模就相对较小;反之,可由行政立法调整的规模就相对较大。
7依法行政、行政法治与行政法定[武大2005年研]答:(1)依法行政是指政府的一切行政行为应当依法而为,受法的约束。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在行政领域的体现。它强调执法是行政机关运动的唯一尺度和尺度。
任何行政机关都必须在执法划定的规模内运动,不得与执法相抵触。(2)行政法治是指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机关是立法机关(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政运动具有执行性、附属性。行政机关不得违背执法的划定,行政权的行使必须有执法的授权,其遵循执法优位和执法保留两个子原则。
(3)行政法定是指基于行政权带有扩张性和侵害性,所以必须严格控制行政权的行使,以掩护公民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因此,行政权行使的主体、法式和职权都必须有执法依据,行政机关不能行使执法没有赋予它的权力。(4)三者的区别:三个观点的所属领域及条理是差别的。依法行政是整个行政运动的领域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其指导着整个行政组织体系和全部行政运动。
其既是一项基本原则又是对行政组织的基本要求,其着眼点在行政主体之上。行政法治是行政法领域的一项基本原则,其充实体现了对行政组织的行为正当性与正当性的要求,其着眼点在行政行为之上。
行政法定是约束行政权的一项基本原则,是行政法“控权论”的集中体现,其着眼点在约束行政权之上。8比例原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5年研;南开大学2006年研]答:比例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的的实现和适当性手段的选择、保障公共利益和相对人权益的平衡,如为实现行政目的可能对相对人权益造成某种倒霉影响时,应将这种倒霉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规模和限度内,保持二者处于适度的比例。凭据德国的法制履历,比例原则详细由三个子项组成:(1)适当性原则。
行政机关拟实施行政行为,特别是实施对行政相对人权益倒霉的行政行为时,只有认定该行为有助于到达相应行政目的或目的时,才气实施。(2)平衡性原则。行政机关拟实施行政行为,必须先举行利益权衡,只有通过利益权衡,确认实施该行为对于实现相应行政目的是适当和须要的,且可能取得的利益大于可能损害的利益,收益大于成本,才气实施。(3)须要性原则。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必须在多种方案、多种手段中举行选择,择其对行政相对人权益损害最小的方案、手段实施。该原则亦称“最小损害原则”。9行政组织与行政主体[武大2010年研]答:(1)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独立负担由此发生的相应执法责任的社会组织。(2)行政组织是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治理国家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机构体系。
狭义的行政组织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广义的行政组织既包罗国家立法、司法等机关中治理行政事务的机构,也包罗企业、事业及社会团体中治理行政事务的机构。这一观点包罗以下几层内容:①行政组织是行政机关的综合体,是行政机关组成的有机系统。②行政组织是各级人民政府的组织,由各级人民政府以及设置的行政机关组成。
③行政组织是继承行政事务,行使行政权的组织。(3)行政组织是行政主体的一种。除行政组织外,行政主体还包罗执法、法例授权的其他组织。贫苦大家关注+点赞,谢谢!!泉源:才聪学习网点击:相识更多,下载更多考试资料#考研真题#。
本文来源:kok官方登录入口-www.jiachulaile.com